德國企業搶著處理汙水
在許多國家的企業界看來,汙水處理都是一種負擔,因為要處理汙水,就勢必要采購大量設備和儀器,增加用地,並且要長期配備人工,可謂消耗巨大。然而,對於德國的企業來說,處理汙水卻是一種能夠收取回報的投資項目。
以德國杜伊斯堡市的兩家大型藥品廠和一家造紙廠為例,這三家企業都沒有在自己的廠區興建汙水處理係統,而是合建了一家獨立股份製的汙水處理廠。藥品廠和造紙廠共占其中67%的股份,政府占其中33%的股份,汙水處理廠由政府派人管理和監督。
這樣一來,原先由三家企業各自承擔的一套完整汙水處理係統,變成了三家合力承擔。
有了這家汙水處理廠,附近有新的企業成立或者有企業準備新建汙水處理係統,政府就會向他們提議不必自己興建,隻需要挖一條管道把汙水排進那三家企業合力開發的汙水處理廠就可以。雖然這些企業每年得交一筆費用,但與興建處理係統所需要的經費比起來,實在不值得一提。而汙水處理廠收到的費用,就是它所創造的效益了。同時,那些處理幹淨的水又會被三家企業循環利用,或者按照需求,用低於地下水的價格出售給當地的園林和綠化部門,以及一些企業和莊園,作為工業和農業用水,這又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
同樣以杜伊斯堡市為例,這座擁有53萬常住人口的城市,每年要產生約數千萬噸的生活汙水,如果這些生活汙水直接排進萊茵河,相信萊茵河水將很快變成黑色。但事實並不是這樣,杜伊斯堡的市民生活汙水也是要進入汙水處理廠的。其科學合理的地下管道,會將整個城市的生活汙水引向各個汙水處理廠。
當然,市民並不是無償地享受這個待遇,他們在繳納水費的同時,還得根據各自的使用量交納50%的汙水處理費,對於這筆有明確用途的增收費用,德國無一人反對。這項增收的費用,又成了汙水處理廠的收入。
德國企業搶著處理汙水 本文被閱讀 次